你的瀏覽器禁用了JavaScript, 請開啟后刷新瀏覽器獲得更好的體驗!
輸入關鍵字進行搜索
搜索:
沒有找到相關結果
匿名用戶 - 分享見識,思辨廣西
贊同來自:
請登錄或注冊(發起)【信息】
分享見識,思辨廣西
掃描訪問手機版
Design By
2 個回復
匿名用戶 - 分享見識,思辨廣西
贊同來自:
趙云不得重用,很大的一個因素可能是他出身布衣,不是名門望族。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于西漢后期,東漢時達到高峰,直至唐代才衰落的“門閥制度”有關。
漢末亂世,群雄并起,門閥制度也受到沖擊,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。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,“四世三公”的身世是決定因素。三國之中,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,“青梅煮酒論英雄”時把袁氏的“四世三公”稱為“冢中枯骨”。他手下的戰將中,除曹氏、夏侯氏外,典韋、許褚是草莽豪強,徐晃、張遼、文聘是降將。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,顧不上講究門第。但臥龍一到,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。魏、蜀、吳三國,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,趙云也就倒霉了。同時,孔明的任人唯親,也是史有定論的,馬謖、楊議就是例子。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后期,蜀漢是“蜀中無大將,廖化做先鋒”了。
劉備稱帝,群臣上賀表,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“........等一百八十人”。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么?“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”!沒別的原因,“馬孟起世代公侯”是唯一的理由。法正列第二,孔明第八。趙云呢?在“........等一百八十人”中,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。
第二個原因,是因為趙云是政治斗爭失敗者。劉備平定益州時,欲大賞封地,諸將默然,只有趙云諫曰:“益州人民,屢遭兵火,田宅皆空;今當歸還百姓,今安居夏業,民心方定,不宜奪之為私賞也。”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,堂堂正正,劉備只得大喜從之。只此一言,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盡了。
沒有野心,不懂得鞏固自己的勢力,沒有自己的親信家將,在那亂世之中,廣張羽翼是何等重要得。關張自成一黨,家將眾多,如關平,周倉等,馬超世代公候,投劉備時又是帶者全部家將,黃忠曾為長沙太守,親信也肯定不少。獨有趙云。。。。向來是單槍匹馬,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輕了。
為官清廉。從劉備,孔明幾次欲大賞趙云,趙云不受或分賞諸軍,可見趙云為官必然清廉。清官自然就沒錢籠絡家將,估計他也是蜀漢那些貪官的眼中釘。我在想,若是蜀漢統一天下,一班文官主政的話,恐怕趙云更不好過。
第三個原因是趙云時運不濟,投劉備時,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期,根本無兵可用,一直到入主益州,劉備都是是寄人籬下,因此趙云屢屢充當警衛長的角色。等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了,已經是十數年后了,誰都習慣了趙云警衛長這一職位,因沒有統兵經驗,蜀漢又將領眾多,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了。一直到蜀漢后期,諸葛亮實在無將可用了,才派趙云為主將上陣。那時的趙云,已經是滿頭白發了。。。。
趙云犯了為官的幾大禁忌,又時運不濟,故雖一生任勞任怨,也只能是死后封侯。當初若是投曹操,我想不至于如此結局。
關于趙云的統帥能力。趙云品性謙遜,性情冷靜,善內政,從擇定賢主,千難萬險,追隨不改見忠貞種看出,趙云實有大智慧。若趙云統兵,輔以一智謀之士,我肯定謀士之言他能聽得進。
為將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條件是能使士卒用命。故名將吳起親自替士兵吸膿,為得就是能使士卒用命。而趙云,做戰英勇,每每身先士卒,最難得的是,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,而是分與諸軍。這樣的人不是帥才那什么樣的人才是帥才? 三國9中像張飛這種常常醉酒鞭打士卒的人居然都有84的統帥。。。。
統兵作戰經驗尤為重要,而經驗是需要積累的。一將功成萬骨枯,沒有天生的將軍。若是趙云一開始就定位在統帥的位置上,我以為他的統兵能力不比關羽差。
匿名用戶 - 分享見識,思辨廣西
贊同來自:
趙云智如孔明,勇勝關張,才德兼備。但領導劉備卻不太喜歡他,這叫許多人琢磨不透。
? ? 趙云本屬公孫瓚,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,云遂隨從,為先主主騎。公孫瓚自己就是庸才,趙云即便是天兵天將也不會被他用出個模樣,所以云在公孫處毫無表現。投奔劉備,云得名主,下面便是他此后的表現:
?
劉備愛子阿斗的小命,就是一身是膽的趙云從數十萬軍中殺了一天一夜,從長坂坡救回來的;黃忠不服老,被敵軍所困,也是趙云義字當先,救了黃忠;街亭失守,蜀軍各路人馬損兵折將,惟有趙云不折一人一騎。
?
領軍而忠、義、智、勇集于一身者,看蜀中五虎將———關張趙馬黃,惟有趙云。?
但劉備對趙云用而不重用,賞而不重賞。
比如劉備當上蜀國之主,大賞眾臣,封關羽為漢壽亭侯,張飛為新寧侯,但虎威將軍趙云什么爵位也沒有;同是五虎將,關羽守荊州,張飛守閬中,連馬超也成了邊疆軍政大員,獨有趙云與老黃忠一樣,在京城調用,其實職不過是到處消防救火的游擊將軍。
更令人不解的是,后主當政,連魏延之流也封了鎮北將軍、領丞相司馬、涼州刺史、都亭侯,獨獨不見派趙云去鎮守一方,到地方上撈些實惠,更不封侯爵稱號。
每讀到此,總讓人為趙云不平。?
劉備及其兒子后主劉禪為什么不重用趙云,一是因趙云不搞小圈子,沒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,不是圈子里的人;二是因劉關張三人扎得太緊,軍師孔明不好指揮關張,也就是只好走到哪兒都把趙云帶著。
?
如果趙也被封侯,也如關張一樣脾氣大了,孔明的鵝毛扇就搖得不瀟灑了,所以孔明不會上表為趙奏請侯位。
說來說去,趙云自己也有毛病,至少不注意與領導的說話方式。
關羽遇難,劉備要親率大軍伐吳,趙云卻說國賊乃曹操,非孫權也;劉備怒斥后,他還不識相,再諫,氣得劉備貶趙為后應。
?
孔明也不主張伐吳,但他上諫時就聰明得多:一是率百官來奏,讓劉備不知向誰發火;二是說陛下初登寶位,若欲北討漢賊,方可親統六師;若只欲伐吳,命一上將即可也。
不說不伐吳,而說劉備您老人家不必親自動手,想以此緩解孫劉矛盾,縮小戰爭規模。
?
趙云之所以在蜀漢的地位不高,一個是因為他的出身門第的不高,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從來不是劉備的心腹,盡管他和劉備一直相當親近。這就是趙云的又一個悲哀了。
?
但在軍事方面他雖無甚建樹,卻決無錯漏和慘敗,用圍棋語言來說,是當之無愧的善敗者不亂。空營計這樣的創舉前不見古人、后不見來者,需要泰山崩而目不瞬的超人膽識和驟然臨之而不驚的非凡沉著。劉備不假重兵于云手,常留在身邊,正是 要其揚長避短,既能處變不驚、有條不紊地看護自己、家人及群臣的安全,還能用其遠見卓識的大局思維得到頗有價值的進言。
?
雖劉家父子沒有看重趙云,但老百姓惦記著這位忠勇的“四將軍”。今天,當我們來到成都,在曠野平原上,有九個大小相同的山峰連成一排,狀如秀美的屏風,人們叫它“錦屏山”,當地的人會驕傲的告訴你,這里埋葬著歷史上一位最神勇的將軍。
? ? 雖然如此但其忠心愛國給后人留下了美好的傳說!